yz88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1-05-11 06:09

網路戰爭等於新版的石油禁運

美國連接墨西哥灣到東岸市場的Colonial油管,上周末因為遭受駭客攻擊而關閉,這當然算不上世界末日,且狀況很快便解除,對能源市場的干擾可能微乎其微。(延伸閱讀:美東輸油斷線 海空運剉著等)
不過,基於當前社會各種網路連結已益發密切,根本不需用炸彈就能切斷重要的網絡,駭客已成為後現代的洲際導彈。

彭博資訊能源專欄作者丹寧(Liam Denning)指出,目前美國對於能源安全,仍停留在19701年代的舊思維,亦即生怕外來原油供給被切斷;但如果頁岩油產區到紐約的油管遭到勒索軟體攻擊,對美國汽油供給的衝擊反而更大。

美國國內石油與天然氣產量雖大增,能源網路安全與弱點卻反而成為更要緊的問題。

能源轉型的主要問題在於成本,而要想將電網成本降到最低,就須把每一座電廠及其他發電設備連結在一起,使利用率提升到最高,並儘可能與最多的用戶連線。簡言之,能源轉型全靠更密集、更智慧的網絡,但同時也使網路更容易遭到駭客攻擊。

須升級思維,提高能源安全
對能源安全的考量,可能有助於總統拜登的「基礎建設計畫」,亦即透過增加投資,保護油管系統與充電網路免受網攻,這能獲得民眾的普遍贊同。但反過來看,也可能使反對者更有理由主張,應該增加碳基燃料或再生能源供給量,而非擴大基礎建設投資。

要想平息雙方的爭議,最可能的情況就是找到可靠的證據,證明網攻是外國駭客的手段。美國民眾可以容忍國內選舉制度的混亂,但不能容忍外國代理人企圖攪亂美國的汽油供給。

事實上,各大強權都了解自己雖能打擊對方的電網或其他重要網路,但正由於發動這類攻擊的後果太過嚴重,因而不會輕舉妄動。

若有其他國家跨國這條紅線,美國的反應勢必非常激烈,尤其是拜登已經把基礎建設及氣候政策納入強權競爭的範圍之中。

就目前來看,Colonial油管只是勒索軟體攻擊的受害者,出手的可能是民間的犯罪組織,但網路犯罪與網路戰爭之間的界線其實相當模糊,包括究竟是誰幫誰出手,及究竟如何共用相關資訊等,而在這方面經常被提到的就是北韓。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一個月前的報告也正式警告,表示俄羅斯運用網路能力「持續針對一些重要基礎設施」,包括「工業控制系統」。

丹寧指出,最佳的情況,就是這起事件其實是網路詐騙集團做過了頭;但即使如此,可能造成的影響也相當於一噸的炸彈落下。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