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4-04-03 09:14
一首《清明》小詩讓文人改成了這樣,太有趣啦!--2
一首《清明》小詩讓文人改成了這樣,太有趣啦!--2
據說清代紀曉嵐覺得杜牧的這首詩不夠精煉:「雨紛紛」自然在清明時節;「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問句,「借問」就成多餘;「牧童」只是被問者,無關緊要。因此他將每句頭兩個字刪除,遂成一首五言絕句:
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也有將其改為六言詩的:清明時節雨紛, 路上行人斷魂。借問酒家何處?牧童遙指杏村。
傳說,在公元1078年清明這天,大文豪蘇軾登雲龍山放鶴亭拜見張山人,吟誦了這首詩。恰巧張山人興致很高,知蘇軾才華橫溢,便有意一試,要求蘇軾將該詩變其形,而不失其意。蘇軾欣然答應,便脫口而出:僅變幾處標點,竟成了一首絕妙小令: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紛紛」在詩中形容雨,在詞中形容行人,更顯自然貼切。「有」本指酒家有否?現改為「酒家何處」,也就是說「酒家在哪裡」,無須再用「有」。而將「有」移至「牧童」前,變為「有牧童」,照應上句,銜接自然,音節舒緩有力,句式長短不齊,節奏參差跌宕,更增添了詞的韻味。 有人改成為《南鄉子》:清明時節,雨落紛紛。斷魂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不遠杏花村。
也有創新精神。 有趣的是,還有人別出心裁地只改動詩中的標點符號,居然把《清明》改編成一個時間、地點、場景、人物、台詞等一應俱全的微型獨幕劇:
<時間>清明時節
<布景>雨(紛紛)
<地點>路上
<幕啟>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幕落>……
隨著時代的發展,該詩還被巧妙地融入了頗具商業意味的對聯中。民國時期,有位商人開了家酒店,請人寫幅預示生意興隆的對聯,作者就將《清明》中的詩句改聯為: 此即牧童遙指處,何須再問杏花村。 對聯貼出後,吸引了眾多客人的慕名而來,酒店的生意頗為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