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15 00:28
利空出盡 : 7月營收黑馬開始反攻
台股經歷了近幾個禮拜的財「爆」週洗禮,加上電子權值股高層對於Q3展望不佳,讓加權指數從7月中的9000點附近,下滑超過500點,跌破前低8501點,最低來到8235點,距4月28日的10014點跌幅已逾17%。
進入8月,除了Q2財報已全部公布完畢,7月營收也全數發布,與2014年7月當時上市櫃公司共有107家單月營收創歷史新高,其中電子占66家、非電子占41家;而過了一年後,統計2015年7月營收創歷史新高家數68家,其中電子占38家、非電子占30家,創新高家數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許多,且以外銷為主的台灣7月出口總值僅235.5億美元,年減11.9%,連續6個月衰退,連帶影響國內上市櫃公司營收表現可見一斑;而去年8月出口總值達280.7億美元,年增率要轉為正值恐需更大的努力,政府及企業都要加油了!
利空反應落底 誰將率先反彈?
股市不僅是經濟指標的先行者,同時也反應未來的方向,在一片利空當中,股價若能領先反應而率先落底,再隨著下半年月營收逐漸成長,就有機會再度轉強;這次7月營收我們觀察到有些族群成長力道仍相當強勁,包括電子族群的PCB,如華通(2313)、台光電(2383)、F-泰鼎(4927),半導體的京元電(2449)、台星科(3265),PA、光纖的聯亞(3081)、華星光(4979)、光環(3234)、全智科(3559)、F-IET(4971)、宏捷科(8086)、璟德(3152),網通類股的神準(3558)、中磊(5388);以及非電子族群的生技類股,如太醫(4126)、鈺緯(4153)、寶島科(5312)、大江(8436)、美時(1795)、佰研(3205),食品觀光的全家(5903)、安心(1259)、雄獅(2731)、華園(2702),汽車零組件的和大(1536)、同致(3552)…等,都是營收表現相當亮眼的公司。
以電子股來看,7月中至今所舉辦的法說會,幾乎場場對於下半年展望,都抱持較保守的看法,包括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因市場需求疲軟,加上庫存消化的比預期慢,對於Q3營收展望僅預期較Q2的2054億微幅增加,約2070~2100億新台幣,但台積電公布7月營收809.5億,月增35%,年增25%,雖部分是因6月遞延,但仍算優於預期,短期應持續觀察8、9月營收狀況,若回檔至支撐區120~125元不破,可做中長期布局。
同樣下修全年手機及平板晶片出貨目標的IC設計龍頭聯發科,預估Q3合併營收為517~550億,季增10~18%,最新公布7月營收179億,月增7.8%,年減7%,符合預期,但目前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仍疲弱,預估2015年出貨量成長率僅為2.5%,低於全球手機市場成長率,市場飽和,中低階產品價格戰也愈來愈激烈,也讓聯發科下調Q3毛利率目標至42.5~45.5%之間,以中國市場為主的矽品,先前法說會上預估Q3轉淡,下調季營收目標為季減7~12%,預估區間為197.5~187億,公布7月營收63.5億,月減7.7%,年減14%,稍低於預期,股價跌深後有機會反彈,但短期內仍應保守看待。
至於先前法說會上樂觀看待下半年景氣的金屬機殼廠可成與組裝廠和碩,近期股價仍維持高姿態整理;可成Q2合併營收201.3億,稅後EP S 6.81元,累計上半年共12.85元,創歷史新高,展望下半年,受惠蘋果新機iPhone 6s將上市,2H15的資本支出會持續增加,維持擴產動能,營收可望逐季提升,並在Q4展現「很有感覺的成長」,可成也於近期公布7月營收62.4億,月增1%,年成長34%,月成長幅度雖不大,但後續8、9月客戶拉貨動能較明顯,3Q15營收季增率有機會達3~5%,全年營收可望較去年成長5成,依本益比來看目前約12倍,股價仍維持多頭格局,可望挑戰前高402元;組裝廠和碩持續提高通訊產品比重,彌補PC、NB市場低迷狀況,Q2營收2180億,因業外利息收入、不動產處分利益挹注稅後EPS 1.82元優於預期,Q3隨著非NB類產品預計將季增2~30%,加上iP h o n e 6s即將於9月推出,第3季營收可望有季增15~18%表現,觀察和碩7月營收668億,月減5%,年增3.5%,略低於預期,但股價在回測年線後又重拾上漲動能,Q4旺季來臨前有機會挑戰百元關卡。
光通訊、網通營收動能仍強!
由於新三板並非於市場內競價交易,且新三板掛牌企業多數為創業公司,投資風險較高,因此中國政府對於個人投資人也設立了高門檻,需有2年以上投資經驗、或具有會計、投資等經歷,且本人名下「前一交易日」證券資產市值需達500萬人民幣等規定,這種條件下,仍然吸引著大批投資人,至7月中,全市場開戶數約12.58萬戶,個人大戶高達7.6萬戶,較2014年1月底的1.2萬戶大幅度暴增,個人開戶新三板,等於是「擁有有錢人身分證」。7月底,新三板掛牌公司已達3018家,且持續以每個月增加200家的動能邁進,目前總市值1.3兆人民幣,比2014年底大增2.6倍。
沒有辦法進入新三板的小股民怎麼辦呢?那就買基金吧!短短2年半時間,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的「新三板基金」就有345檔,市場上關於新三板的投資產品也超過800檔,產品規模分別在千萬到10億元不等。而最新資料統計,6月92檔新募集基金中,有13檔投資新三板,共募集80億,而101檔新設立基金中,有43檔將投入新三板市場,並計畫募資375.5億,中國大媽的錢早就瞄準新標的,現在抱了一堆錢的基金及金融商品正等著買新三板!
雖然受到上證指數6/12創波段新高5178點後急速拉回影響,陸股各大指數大幅度下挫,三板成指(899001)也自6月份1700點附近修正15%至1450點,三板做市指數( 8 9 9 0 0 2 )同樣自1800點拉回至8/3的1430點,修正幅度達20%,三板成指交易量也從4/7單日最高41億人民幣,急凍到單日只剩下不到2億人民幣,但近期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公告,經證監會批准,「場外證券業務備案管理辦法」將於今年9/1正式實施,並指出場外證券業務是指在滬、深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以外開展的證券業務,意味新三板晉升為全國性的證券交易所後,未來其掛牌企業將等同於滬、深兩市的上市企業,高層力挺新三板的代表性地位!
【《萬寶週刊》1137期/撰文/周鉅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