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9-04 23:44

中國政府出手+A咖相挺 紅色供應鏈強勢崛起 台灣如何應變?

時序進入略帶涼意的早秋,原本熱鬧的台灣股市卻因大陸股市暴漲暴跌,國家基金被迫進場護盤,讓與陸股連結的ETF成為當沖客的最愛。另一方面,紅色供應鏈崛起卻對台股電子產業造成衝擊,讓台灣電子股漲少跌多。與此同時,傳出清華紫光集團對美光提出高達230億美元(每股 21美元)收購要約,欲一次取得DRAM、Flash的技術、產能與客戶。若順利完成收購,將成為中國對美國企業的最大收購案。在此震撼消息影響下,美光股價聞訊大漲,但台股業者之股價則全部逆向收黑,成為紅色供應鏈興起後的另一批受害者。
其實清華紫光的此項收購要約,只是實現大陸透過併購「走出去」策略的其中一件案件而已,也是完成其「中國芯」戰略,及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智造」規劃的一塊拼圖。若拉長來看,並不是只有清華紫光在運用其從資本市場所取得的資金與政策支援,以併購掌控擁有智慧資產的國際企業,其他大陸國企與民企也紛紛加入此種併購行列,造成台海兩岸產業發展呈現主客易位的現象。
而若將本案與近二年陸資之國際併購案整體觀察,更凸顯陸資配合大陸政府政策,正運用蠶食吞鯨策略,透過併購掌控特定高科技領域中擁有智慧資產的上游業者,藉以直接掌控特定政策扶持產業(如綠能、半導體等)的產業鏈與價值鏈。
此等併購策略,除凸顯大陸政府及企業瞭解大陸廠車拼歐美大廠之罩門所在——也就是沒有核心的智慧財產權之外,更形成企圖以一次到位的方式,掌控產業核心智財、人才、客戶、通路的陽謀,還可配合大陸「中國製造2025」的政策目標。此等策略若能達成,其可能之影響將更甚於目前業界憂心的紅色供應鏈崛起之問題。更嚴重的,則是透過此兩種策略的整合,將會實質削弱台商競爭優勢與氣勢,在一消一長之間,可能動搖兩岸產業發展的未來。
大陸政府全力奧援紅色供應鏈
隨著大陸從「世界工廠」逐漸轉型為「世界市場」。在龐大內需市場支撐下,不但催生了大陸國內產業與品牌的快速成長,也吸納全球特定產業的技術與資金,促成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再加上大陸官方運用補貼、減稅、提供低廉土地以及財政收入支援等措施配合,雖然造成大陸在許多產業形成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是卻也強化紅色供應鏈的競爭優勢,更打趴了台商,此種情形在資訊電子、面板、綠能(包括LED、太陽能)等產業特別明顯,台灣目前僅還在半導體方面尚保有些許的領先優勢。
而此等政策的成效,也非常的明顯。例如:不僅是透過進口替代與要求聯想、華為、海爾等品牌大廠支援大陸本土紅色供應鏈,就讓台灣在2015年對大陸出口呈現節節敗退的情事。其中包括:LED、太陽能、部分資訊電子產品已逐漸被大陸本土供應鏈所取代;至於面板、半導體等產品也以現在進行式的模式發展。
隨著大陸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與紅色供應鏈逐漸形成氣候,連國際一線A咖例如:蘋果、英特爾、HP等為了掌握大陸市場,也開始培養紅色供應鏈作為第二來源(Second source),甚至有些業者還將紅色供應鏈地位提升,直接威脅或取代台商的地位。例如英特爾執行長在2014年大陸英特爾開發者論壇上,就揭露該企業正與大陸供應鏈全面展開密切合作,除協助深圳供應鏈業者跨入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市場,還逐步拉高Ultrabook大陸供應鏈供貨比重,甚至在2015年投資15億美元取得清華紫光20%的股權,並將x86架構處理器的智慧財產權授權給展訊發展手機晶片。
【能力雜誌>2015年9月文/馮震宇】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