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9-20 05:44
從大陸救出口看台灣如何自處
2015年09月20日主筆室
大陸海關總署公佈外貿進出口統計,8月份進出口總值3335.30億美元,衰退9.1%。其中,出口1968.83億美元,衰退5.5%;進口1366.47億美元,衰退13.8%,「衰退性順差」因而擴大為602.36億美元。在此同時,我財政部公布的資料,台灣8月份出口衰退14.8%,進口減16.7%,累計1至8月出口則下滑8.8%,進口縮減15.5%。
兩岸對外貿易同時衰退,凸顯來自國際市場的外部需求嚴重不足,讓兩岸的對外貿易,都面臨著比原先預期更加嚴峻複雜的情勢。因應此一不利局面,我經濟部宣布新增辦理至少30項拓銷活動、提供「強化出口貸款方案」以及多元創新行銷方式等措施。相對地,大陸政府的反應,則是以「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為主軸,採行「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的救出口作為。
就大陸而言,雖然擴大內需是「十二五」計劃執行期間的重點,但外貿對大陸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18%左右,也帶動了1.8億人就業,特別是加工貿易帶動了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工業領域,使得大量的農村人口轉化為人口紅利,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今,出口動能衰退導致製造業營運困難,甚至掀起企業倒閉潮,也使得勞工抗議事件頻傳,已經成為大陸社會安定的一大隱憂。
為紓緩此一困局,大陸自今年第二季以來,頒布一系列外貿穩增長措施,同時在5月上旬至7月上旬,由大陸商務部組織10個工作組,分別赴廣東、江蘇等14個省(區、市)進行調研,以了解外貿企業面對的問題和穩定外貿措施是否具體落實到位。
綜合來看,大陸政府提振出口的作為涵蓋四方面:
一是國務院提出《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包括推動外貿結構調整、提升出口產品質量和培育新型貿易方式、運用「一帶一路」、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等,重點在建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的綱領性架構。
二是改進口岸工作支持外貿發展,建立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海關區域的通關一體化平台,目標是縮短進口和出口的通關時間,比過去平均節約9小時和0.3小時。
三是清理和規範進出口環節收費,形成外貿企業「鬆綁減負」長效機制,例如取消紡織品原產地證明書費等進出口許可證件類工本費收費項目、下調加工貿易聯網企業增值服務收費標準、調降廣交會出口展位費等,據統計已經減輕企業負擔40億元以上。
四是發展跨境電商成為外貿競爭新優勢,特別是大陸國務院發表《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推動完善發展跨境電商的稅收調節、通關、檢驗檢疫,以及物流、融資、保險等產業配套服務的部署。其中阿里巴巴和京東等B2B的平台,也積極和其他國家合作,為中國大陸的中小企業,提供可以全天候進入全球市場的通路。
根據大陸商務部資料,中國主要跨境電商平均增長率在40%左右,其中跨境零售增長率達到40%~50%,2014年跨境電商交易額已達3.75兆元人民幣,占中國外貿的比重約為15%,預計2016年將達到6.5兆元人民幣,佔外貿規模的19%。同時,大陸除了推動跨境電子商務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與58個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共同聯合成立跨境電商聯盟之外,也將與東協10國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啟動中國-東盟跨境電商平台建設,期使跨境電商成為大陸拓展全球市場的利器。
反觀我們台灣,面對愈來愈嚴峻的外貿挑戰,經濟部編列60億元,執行「強化貿易金融貸款方案」、增加拓銷活動、多元創新行銷方式等作為,這些固然有助於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與增加出口機會。但若比較大陸所採救出口的政策架構與作為,我政府當局實應更深入檢討現有貿易結構調整與國際競爭力問題,以及出口拓銷方案實施的有效性,進而提出強化台灣外貿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架構與配套的政策作為。
尤其在新興市場拓展策略上,如何透過與新興市場國家之間雙邊產業或跨境商務平台的合作,促進廠商與美、日、大陸、歐盟等國企業合作,藉此擴大拓展新興市場的範圍,應該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此外,運用網際網路等ICT技術與製造業、貿易和服務業的結合,藉由電子商務開創產品銷售與服務,已成為國際貿易的新模式。就此而言,目前經濟部國貿局所採「線上出口與實體併進」策略,促進電商平台全球化,是未來可以持續強化的作為。今後除了擴大適用的產業範圍之外,也應該積極協助台灣電子商務平台業者與全球平台的對接合作,同時強化業者應用電子商務的能力及人才,以創建國際商務平台的新優勢。(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