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爹地 發達集團董事長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0-01-21 04:38
污染無定論的六輕「科學煙霧彈」 文/房慧真 攝影/ 林雨佑、余志偉、吳逸驊 共同採訪/何榮幸、林雨佑
石化廠的污染問題,從國外到台灣,背後都是一場漫長的科學戰爭。
企業透過智庫與基金會,挹注科學家研究,在發生科學論戰時幫忙助拳圍事,在《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書中,我們看見美國科學界的醜聞。
當有科學家揭露「石化廠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造成臭氧層破洞」,就會有另一派獲得業界資金挹注的科學家出來攻擊揭露問題的人,主張「臭氧層破洞是火山爆發導致」,並透過大量報刊投書成功模糊焦點。
掛上科學家頭銜的一時個人評論,和經過同儕審查,嚴格檢驗的多年學術研究,被放在同一個天平上,得出「污染無定論」的結果。從國光石化、PM2.5到許厝國小遷校紛爭,這樣的科學戰爭模式,也正在台灣上演。
這場科學戰役,要從8年前企圖讓白海豚轉彎的國光石化建廠案開始說起。
2010年7月5號,平時埋首書齋的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來到國光石化健康風險評估的專家會議中,提出一份報告:「國光石化營運造成PM2.5與健康及能見度之影響」。報告中,莊秉潔用政府的公開資訊算出國光石化如果營運後,將因空污引發的癌症死亡人數。這份報告如一顆燃燒彈,從文弱書生的手上擲出,引起轟天巨響,媒體大幅報導,在環團抗爭與各界人士呼籲的強大壓力下,不久後的2011年4月22號,當時的總統馬英九宣布國光石化停建。
國光石化停建,讓一位民間學者走出象牙塔,挺身而出。8年後莊秉潔在中興大學研究室跟我們回憶起這一切,他說自己是個傻頭楞腦,待在中部做研究,不太會先設想利害關係的學者。
大環境的勝利,卻是莊秉潔個人災難的開始。
國光石化停建沒多久,2011年9月,原本國光石化的董事長陳寶郎,轉任台塑石化董事長。隔年2012年5月,台塑集團下的台化纖維以及麥寮電廠,對莊秉潔提起妨害名譽的民、刑事告訴,求償四千萬元。提告的依據之一就是莊秉潔在國光石化會議中的發言,第一次開庭法官就質疑:「被告莊秉潔的言論,當時是針對國光石化,現在你們台塑六輕跳出來告他,也是滿奇怪的!」
到底干卿何事?莊秉潔關於國光石化與PM2.5的重磅報告中,以距離國光石化不遠的六輕作為比較的基準,得出「國光石化營運將比六輕石化營運致癌死亡人數多150%」的結果,讓台塑因而提告。
雖然在2013年9月4日,法院判決台塑集團敗訴定讞。提告仍造成寒蟬效應,2012年台塑六輕正準備提出擴廠申請,環境記者朱淑娟投書報刊指出:「在這段期間台塑六輕持續提出擴廠案,但相關領域學者卻幾乎全面噤聲。」果然在2012年底,通過六輕4.7期環境差異分析,擴廠成功。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的研究得出「國光石化營運將比六輕石化營運致癌死亡人數多150%」的結果,讓台塑因而提告。(攝影/林雨佑)
更多
一場萍水相逢的座談會
戰爭還沒結束。
除了六輕與國光石化的研究,莊秉潔在2012年就率先提出PM2.5問題,他一篇〈PM2.5與石化產業〉的研究內容在2015年3月,被《康健雜誌》引用,指出全台測站PM2.5濃度影響最大前3名為六輕、台化彰化廠、華亞汽電廠,均為台塑集團旗下企業。
剛好也在這個時候,中國媒體人柴靜的《穹頂之下》在網路上播映,熱度延燒到海峽這頭,PM2.5正式進入台灣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中。
PM2.5的話題未休,同時在3月,一場會議隨即召開—「台灣細懸浮微粒(PM2.5)常見迷思大公開座談會」,主持人是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教授溫啟邦,與會的學者有謝顯堂、陳昭文、蔡善璞,以及兩位國外學者。《聯合報》報導了會議內容,刊載在台塑的企業刊物中。
學者來頭個個不小,都是美國名校的退休教授。會議中欲破除的十大迷思,包括:「空污引起肺癌?」「台灣中南部真如媒體說常紫爆?」「空污元兇-工業區?」謝顯堂表示:室內不良空氣品質比室外空氣污染更嚴重;蔡善璞則認為:加強民眾科普教育共同減少PM2.5排放,如照明採用省電燈泡、多利用大眾運輸系統及減少露天焚燒;陳昭文提到:美國環保署指出PM2.5可能不是一個適當的污染指標。
除了陳昭文,溫啟邦也針對莊秉潔所引用的美國學者Pope的研究方法大肆批評:「他(Pope)將美國各城市空氣污染的資料與該城市肺癌高低或該城市平均壽命作連結,試圖找出其關連性,但卻沒有收集個別的PM2.5的資料,這是最嚴重的缺失,也沒有將個人肺癌患者與是否有吸菸史作關連。國際研究公認,造成肺癌最主要的原因,有86%都跟吸菸有關。」
頂著國外顯赫學經歷的科學家們駁斥PM2.5的研究方法並不適用於台灣,本土科學家卻主張台灣要趕快重視益發嚴重的PM2.5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科學論戰的技術門檻將一般民眾擋在門外,兩邊都是科學家,到底要相信誰的說法?
只能讓時間來說話,來到2018年的當下,PM2.5的危害已成了全民危機。世界衛生組織(WHO)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已宣布,室外空氣污染會增加肺癌和膀胱癌的風險;去年12月國衛院與衛福部、環保署合作的最新研究更指出,PM2.5除影響老人與孩童肺功能,也與肝癌及代謝性疾病等有關,中南部是當前急需控制地區。
當年學者對PM2.5的影響爭論不休,現在的污染後果,是由中南部居民概括承受。
許厝國小事件再度聚首
2015年3月,溫啟邦、謝顯堂、陳昭文、蔡善璞,共同參加了一個座談會,看似萍水相逢。而在一年多後,2016年8月的許厝國小遷校爭議中,四位學者再度聚首,聯名投書《自由時報》,反駁行政院根據台大公衛系教授詹長權研究而做出的遷校決定。文中指出,「許厝國小學童氯乙烯(VCM)的暴露,瞬間暴露還不到法規濃度的百分之一,完全構不到風險評估濃度,所以長期風險是小於百萬分之一,這種暴露是公認(包括在台灣)可以被忽略,不必關心的。」
不僅投書,其中溫啟邦、謝顯堂、蔡善璞更身體力行,應麥寮鄉長許忠富之邀,9月7號親自下鄉開說明會。
氯乙烯是一級致癌物,2017年9月環保署才預告管制及排放標準,在2016年發生爭議當下,當時還沒有國家標準。兩派學者的主要差異是:溫啟邦等學者援引源自美國的健康風險評估方法,一切風險皆可以計算。美國用白老鼠實驗得來的參數,將風險量化,不論你是身體健康的成人,還是孱弱的老人家、發展中的幼童、懷孕中的婦女,均適用同一標準。詹長權的流行病學研究,則更重視孕婦以及孩童等「易感族群」的暴露影響。
詹長權代表的國衛院研究備受挑戰,六輕空污是否影響許厝國小的學童健康,始終沒有一個定論,學童搬來搬去,家長怨聲載道。(攝影/林雨佑)
更多
台塑委託學者加入戰局
許厝國小遷校風波中,以詹長權為代表的國衛院研究備受挑戰,六輕空污是否影響學童健康,始終沒有一個定論,學童搬來搬去,家長怨聲載道。此時,在反對遷校的麥寮鄉長許忠富的堅持下,衛福部找了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進場,重新做尿液檢測。李俊璋曾接受台塑六輕委託,執行7年的「六輕特定有害空氣污染物所致健康風險評估」(2009至2015),並非利益迴避的第三方公正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