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4-03-23 14:04

桃園三結義:關羽--1

桃園三結義:關羽--1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流落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關羽、張飛都加入其中,隨劉備輾轉各地,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三人的感情深厚。
關羽早年因犯罪而亡走家鄉,後於涿郡與劉備、張飛結為異姓兄弟,並跟隨劉備輾轉各地,參與撲滅黃巾軍、抗擊曹操、攻取荊州等戰役。他的忠誠不僅體現在對國家的忠誠上,更體現在對兄弟情誼的堅守上。即使在面臨生死關頭時,他也始終堅守誓言,與劉備、張飛共同進退。關羽在曹操進攻袁紹的官渡之戰中,奉命出戰,單騎奔襲,成功斬殺袁紹麾下大將顏良,從而威名遠揚。然而,儘管關羽曾短暫歸順曹操,但因對劉備的深厚忠誠,最終選擇回到劉備身邊,這種對舊主的忠誠和義氣令人敬佩。關羽在鎮守荊州期間,乘勢北伐魏國,圍襄樊、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然而,在孫權背盟偷襲荊州後,關羽敗走麥城,儘管面臨絕境,他仍不屈不撓,最終被吳將潘璋部將馬忠所擒,不屈被殺。關羽的這種堅韌不拔和對國家、對兄弟的忠誠,無疑是他忠義品質的最好體現。
關羽自幼讀書,學春秋大義,深受儒家忠義、仁義思想的影響。他的忠義不僅體現在對漢室的忠誠上,更體現在對劉備的深厚情誼上。他聲稱:「生不能報國家,而背其兄徒為人也!」這裡的「國家」指的是漢室劉氏天下,而「報國」與「不背兄」則體現了關羽對國家和劉備的雙重忠誠。當曹操費盡心機,拜關公為前將軍、漢壽亭侯,給予他極高的禮遇時,關羽卻明確表示不可背劉備之厚愛。他最終選擇盡封曹操所賜之物,千里走單騎,護著皇嫂,過五關斬六將回歸劉備,並最終為劉備「斷首捐軀」。這種堅貞不二的忠君思想,正是儒家「主忠信」理念在關羽身上的生動體現。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