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爹地 發達集團董事長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09-15 16:00
登山健行走路技巧
登山健行走路技巧
大量運用身體的骨架來支撐身體重量,而不是用容易疲勞的小肌肉來支撐重量,這正是下列許多走路技巧的共通原則。
一、休息步:這大概是效果最直接,也是易學的一個技巧。技巧在於,在跨出下一步之前,記得把現在支撐重量的那隻腳打直,腳打直的目的在於將身體的重量交給整隻腳的腿骨,讓你的大、小腿(尤其是小腿)肌肉休息十分之ㄧ秒,就算百分之ㄧ秒的休息,乍看微不足道,卻是使肌肉能夠長久持續的寶貴休息時間。記得:在踏出每一步之前,請確定你已經把腳打直。
二、調整呼吸(節奏):呼吸也是走路技巧?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當你走的輕鬆、愉快時,這是一個無用的技巧,但是當坡度變陡,開始覺得喘不過氣的時候,這個技巧卻肯定會幫你找回節奏,讓你走的輕鬆一些。呼吸時通常是兩步一呼吸,也就是一步一呼,一步一吸,如果這樣還是喘不過氣,可以試著一步一呼吸,甚至是一步二呼吸。這個方法的重點在於讓呼吸的節奏配合上腳步的節奏,一但找出自己的節奏,會越走越順暢、越走越舒服,也越輕鬆。
三、全腳掌著地:相較於用腳尖,或者用半腳掌著地,全腳掌著地不但有更高的穩定性,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前者使用小腿肌肉支撐重量,全腳掌的行進使用更多的大肌肉來支撐重量,較不易疲勞,能從事較長時間的運動而不需要休息。這也是為什麼登山鞋的腳底必須選用較堅硬的材質,不僅利於全腳掌的行進,也減少腳踝所承受的衝擊。
四、鴨子步:這是雪地步法的第一課,將腳掌微張,隨著坡度增加,腳掌張開的幅度也增加,這是一個十分簡單,卻有著神奇效果的方法,不但在上坡時能縮短腳打直的時間,且能令膝蓋所承受壓力減輕,尤其下坡時,更能感受到膝蓋的受力明顯減少,因壓力已被腳骨和腿部肌肉吸收掉大半。如在下山時,覺得膝蓋隱隱作痛,這是一個相當受用的技巧。
五、小步走:這也是技巧。且常常是登山會不會累垮的關鍵,也常常是生手與老手的區別所在,除非不得已,你是不會看到登山老手把腳抬高於膝蓋,或是跨大步走上坡路。腳若是抬高或是跨遠,會把大部分的力量加在大腿肌肉上,並延長肌肉處於運動狀態的時間,是很累人的,而這個技巧的用意在於縮短肌肉在每一步的運動時間,使肌肉的休息更頻繁、更充裕。
六、善用登山杖:接下四個技巧,並不算是走路技巧,但能讓你走的更輕鬆。登山杖的使用,目的在於將腳的運動量由手及上半身來分攤,以減輕下半身肌肉的負擔,讓你的步伐更接近不背東西的走路姿勢,也會比不用登山杖時走的輕鬆些。於下坡路段時,一定更能感受到登山杖對於下波衝擊力的吸收效果,以及對膝蓋的保護作用。有些人覺得登山杖用來不順手而放棄,其實只要經過練習,慢慢就會上手,體會手腳並用所帶來的舒適,就離不開登山杖。
七、背輕一點:當你行進時,背負輕比背負重走的輕鬆。背得輕是把節省下來的體力來應付突發狀況。輕量化在歐美已是一個廣為登山者所接受的觀念。背15㎏的健行者並不會比背20㎏的健行者少帶了什麼東西,而是他的每一樣裝備都比較輕,所節省下來的重量,也會反映在行進的速度、消耗的卡路里(熱量)與緊急應變的能力上。
八、暖身操:這常被山友們忽略的一環,這是非常必要的動作,因為肌肉經過了一夜的休息,而出發前的暖身操正好能喚回肌肉的記憶,肌肉才知道要開始一天的工作,也才能做最有效率的使用,如此不僅走起路來比較輕鬆,肌肉也較不易受傷。
九、慢就是快,快就是慢:這個技巧最難學會,即使是登山高手也常會忽略這個原則。在步道上一開始走的很快的人,通常在一小段路之後就會明顯的變慢,而登山老手在一開始則會慢慢走,與車子暖車的道理一樣,在慢慢加快速度並找到最舒適的行進節奏之後,維持這個舒服的速度就能走的久,走的舒服也最節省體力。這個舒服的速度就是流汗最少的行進速度。
本人向資深山友請益,對怎麼省力、保護膝蓋、避免受傷有些心得,再參酌登山出版品,及《登山輕百科》一書,整理給讀者參考。爬山不是逛街,首先膝蓋要微彎;其次,不是腳尖著地,盡量腳掌著地,下山,盡量腳根著地。
上坡:步伐要小且無腳步聲
開始爬山兩、三年後,氣虛、肌力不足的現象改善許多。有一天,在一條直上約1500階的山路上,我覺得爬得還不錯,速度也可以,但一位白髮老翁很輕鬆地超過我,像是無聲飄上去,身形輕盈得可以。追到山頭 向老先生請益,他提示我步伐太重了,「沒有腳步聲」就對了。揣摩了幾個月,懂了。上階梯沒有聲音,表示是最節省地消耗能量,若一步步重重踏在階梯上,腳步聲愈大,表示浪費的能量愈多,也越讓膝蓋承受無謂震動;之所以腳步聲大,也表示肌力不夠,控制腳步輕重不發達;肌力既已不夠,還重重踩出聲音,一定更快累。小步、速度均勻、無聲,是最具邊際效用的使用體力,及保護膝蓋減少震動。
下坡:膝蓋微曲學七爺八爺
下坡竅門是自己長時間的體會,簡單講,像「七爺八爺」的走法是最輕鬆的『古步稱之太樟步』重量在後腳跟,或稱之腳掌,身體重心也向後;千萬不可向前,膝蓋受損大部份應該是您上下樓梯或年青時,爬山快步下山,使力不當等因素造成的;(換句話說就是讓後腳跟,像根彈簧式的帶動您對了)反之,腰及膝蓋都挺得很直,還左右腳在一條線上走「模特兒台步」,既容易累,也容易摔跤。
膝蓋微彎,是讓肌肉來分攤膝蓋負荷;加上行走時雙腳稍微分開,重心自然落在兩腳之間較大的塊狀面積內,重心會較穩;看看七爺八爺還左右甩袖子,多輕鬆。
錯誤示範:模特兒走法當心摔跤,錯誤的模特兒走法,左腳踢右腳跟,右腳接左腳跟,兩腳間只有一條線,而不是塊狀區域,重心很容易跑出去。
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物體重心跑出底面積,就很容易傾倒、摔跤;再加上腰、膝蓋都挺直,容易累不談,膝蓋承重大,更容易受傷。別忘了人類是哺乳類中唯一常態是站姿的動物,打從會站那一刻起膝蓋就超負荷,因此更要小心。
身體每一滴水分都要經過腎臟過濾後新陳代謝,這個逆循環很耗費能量;猛灌水,增加腎臟工作量,加大能量消耗,其實是浪費體力;而且灌水後大量流汗,鹽分、電解質隨之排出,對身體循環也不好。正確的作法是休息時少量、適度補充水分,而且在嘴裡多含些時間,不要一口嚥下去(就像喝一口水含在嘴裡,然後分三、四口或五、六口慢慢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