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6-03-04 10:33

地震規模達7.1 老臺北舊建物堪慮

記者黃德潔/臺北報導 2016-03-04
科技部昨日推估未來50年,花東和西半部斷層帶較可能發生烈震;其中若發生規模7.1地震,臺北市大同、萬華、中正等區老舊建物損壞情形將最為嚴重。為防範未來可能發生的強震,科技部將於21日前提出模擬演練方案,並針對大臺北地區進行多面向的因應作為。行政院長張善政強調,跨部會合作與科技工具的運用,將是未來防災工作的重要模式,未來應落實應用地震防災科研成果,以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科技部昨日赴行政院會提出「我國地震防災科技之研發與落實」報告,並公開從921大地震以來蒐集的數據、斷層資訊等做的推估,綜合計算未來50年,我國不同地區發生震度7以上烈震的機率。數據顯示,花東地區和西半部斷層帶,如桃園、苗栗、臺中、雲林、嘉義和臺南,未來50年有機會發生規模7以上的地震。此外,科技部也進行老舊建物衝擊分析,當地震規模7.1、震源深度10公里時,臺北市大同、萬華、中正等地區損壞最嚴重。不過,科技部強調,數據推估無法精準預測時間、發生區塊,只是提出大趨勢供民眾參考,無須過度恐慌。
科技部表示,目前除導入科學鑽探,針對多條活動斷層進行槽溝開挖,了解地震再現週期外,亦廣泛運用衛星雷達、GPS大地測量等技術觀測地表變形,並進行多單位全面性觀測;在資訊整合方面,已建置災害情資網及災害管理資訊研發應用平台,供災害應變運用;未來將繼續協助整合技術與資料,並導入運用資訊科技的力量,加速達成地震防、減災的目標。
張揆聽取報告後指出,地震災害的模擬情境演練,是以模擬方式來演練相關作業規範是否完整,要求科技部在21日前提出模擬演練方案,盡快付諸實施,並請災害防救辦公室針對模擬情境演練結果,在4至5月間專案召開防災會報。
張揆表示,在行政院「創意臺灣政策白皮書」中,防災科技是智慧防災的重要項目,以「公眾防災預警系統」為例,廣泛運用資通訊工具與巨量資料分析技術,已是未來防災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各機關的防災資訊可透過此類平台,提供跨部會防救災工作運用。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