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an隆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9-14 08:01
孫明德:中經濟降溫+美升息 金融風暴恐再起
2015-09-14 記者鄭琪芳/專訪
中國經濟降溫引發全球股災,金融風暴陰影再度籠罩。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中國經濟下滑速度超乎預期,影響很多國家的經濟,中國這隻「黑天鵝」變成「黑鴕鳥」;而且,美國本週升息的可能性很大,一旦資金從亞洲抽血撤回美國,導致亞洲股匯市下跌,加上信評機構降評,金融危機可能再度發生。不過,若爆發金融危機,台灣應該可以度過,因為我們外匯存底夠多,且沒有外債;加上我國出口值雖大減,但出口量沒有掉很多,需求還在,失業及無薪假應不會像上次金融海嘯那麼嚴重。
今年GDP 陷保一困境
問:今年GDP能「保一」或「保正」嗎?台灣經濟表現為何如此疲弱?
答:今年台灣景氣好像只有春天跟冬天,一至三月是春天,後面全部是冬天;四月以來,除了五月之外,出口都是兩位數下滑。上半年平均GDP約二%,但七、八月出口都是兩位數衰退,零售業也負成長,內外皆凍,第三季GDP應是負成長,且下半年零成長的可能性很高,所以今年GDP應是正成長,只是能否「保一」的問題,但已經沒有主計總處預估的一.五六%了。
今年景氣是由外部慢慢影響內部,外需差的理由有三,一是油價下跌,導致礦產品(油品)、金屬、石化原料、橡塑膠等出口都受影響,價格只有去年的一半,就算量一樣,金額就是比去年少;二是電子產品沒有新亮點,即使蘋果的記者會都不覺得有亮點,今年不知該期待什麼,感覺已走到創新的瓶頸,除了大立光可能好一點,其他半導體廠商都說要調節庫存。電子產品占出口三分之一,加上原物料加工產品價格大跌,等於兩具出口引擎熄火。
中國股災 殃及多國經濟
八月還有個新問題,就是中國經濟下滑。中國經濟不是八月才下滑,只是八月症狀發作得比較明顯,先是八月十一日無預警讓人民幣貶值二%,造成亞幣競貶;加上中國股市本來就重挫,五月中以來跌了四成,被《華爾街日報》列為百年來六大股災之一,跟一九三○年美國大蕭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八年金融海嘯等相提並論。中股大跌影響全世界,人民幣貶值引發亞洲貨幣戰,大家覺得亂成一團,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八月買氣更縮手。
標準普爾估計,中國GDP降○.七個百分點,香港會掉二.三個百分點,台灣掉二.一個百分點,韓國跟新加坡分別掉一.三跟一.○個百分點;這是中國降溫對台灣GDP的直接影響,還有間接影響。過去十年,中國是全球原物料購買大戶,現在中國一下子降溫,原物料不買了,傷害很多國家的經濟,包括澳洲、南非、巴西、俄羅斯、印尼、馬來西亞等原物料出口國;這些國家有的是台灣的貿易夥伴,台灣對這些國家的出口也會受影響。
中國經濟下滑速度超乎預期,官方數字是GDP從去年的七.三%降至今年的七%,好像只降○.三個百分點,但實際降溫程度超過官方數字。中國這隻「黑天鵝」變成「黑鴕鳥」,因為中國那麼大隻,只要在那個地方就是一大團黑,根本是一隻黑鴕鳥站在一堆白天鵝中間,影響比預期大得多,不僅台灣或亞洲,連美國都受影響。
問:中國股市崩跌引發全球股災,是否引爆新一波金融危機?
答:不無這個可能。巴西已被調降評等,因為中國不買原物料,導致巴西經濟受創;台灣出口價跌量不縮,但原物料出口國價跌量又縮,等於雙重傷害。巴西會被降評,東南亞難道不會?印尼怎會跑得掉?馬來西亞外債高達GDP的六成,馬幣貶了兩成、股市也跌兩成,擺明就是要被降評。東南亞只要有一、兩個國家被降評,下一個就開始點名,禿鷹怎麼會放過?
所以,金融危機有可能再發生,尤其美國本週升息的可能性很大,因房地產漲太多,美國一升息,資金往那邊回流、從亞洲抽血,導致亞洲股匯市下跌;本來經濟就爛了,再加上信評機構降評,就兵敗如山倒。
問:如果再度爆發金融危機,對台灣衝擊有多大?失業、無薪假風暴會捲土重來嗎?
風暴若起 台灣應可度過
答:台灣應該還是可以度過,我不覺得台灣會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外匯存底夠多、且沒有外債。雖然有時說台灣鎖國,但也是因為這樣,不太會受金融風暴影響,通常外資禿鷹打不到台灣;但金融業及投資人要小心,不要讓財產受到太大損失。台灣倒不會因此而國家破產,未來要破產是自己財政的問題,包括軍公教退休金、年金;台灣有慢性病,但不太會因這次溫度急降而馬上重病。
雖然今年台灣經濟看起來很差,一至八月出口值減八.八%、進口值減十五.五%,但出口量及進口量僅減少約二%,量沒有掉很多,員工每天還是要做那麼多的東西;既然需求還在,大規模裁員的機會就不大。如果像上次金融海嘯一樣,量掉很多,就很危險;現在問題沒那麼恐怖,所以失業及無薪假還沒那麼嚴重。
問:近幾年台灣經濟欲振乏力,政府提出不少振興經濟方案,始終未見其效,你認為應如何提振國內經濟?
振興經濟 要靠技術升級
答:一九五○、六○年代,當時政府沒有錢,就拿手上的公司股票去跟四大家族換地,辜家就被換了很多地,但辜家得到台泥,那些地就分給農民;七○、八○年代石油危機,政府成立中鋼及中油五輕、讓台塑弄了六輕,發展石化、鋼鐵業,為下一波出口做準備,還丟錢做十大建設。但最近二十年政府基本上都在打口水戰,現在政府根本沒有錢,還說要引導保險資金投資;不過,這不是政府能主導的,能引導早就引導了。
現在中國向我們這邊邁進一步,首先,我們要往上跳一步,就是技術升級。台經院提過第三次進口替代,把半導體、面板、PCB等製造設備引進台灣,把原來台灣跟人家買的設備引進來生產,讓我們跟這些廠維持一段技術差距,還可結合科學園區及台中的精密機械。台灣不做,中國馬上要做,中國已有半導體廠在做設備,設備是最好賺的;接下來就是工業四.○,台灣不一定能直接跳到工業四.○,但可透過進口替代做為銜接的橋樑。
再者,就是重新思考台灣製造業要留多少,把高階、特色的製造留在台灣,大量、普及的製造沒辦法只能讓它走,把土地、人力及補貼資源讓出來,可以有更多資源發展下一波產業,把設備製造留下來,高附加價值留在台灣。
另外,台灣難道不能做觀光嗎?現在大量中國觀光客來台,但旅遊品質不是太好,觀光附加價值不高。最近看到一個調查,去過日本還想再去的中客占四十五%、韓國占四十%、美國占三十三%、台灣只有二十八%。日本觀光做得很好,台灣觀光業可考慮跟日本合作,如果這是台灣該走的路,就要克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