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5-05 08:50

LTN經濟通》廣設太陽能風電 歐洲實現0電價?

2025/05/05 07:04  
再生能源滲透率高的歐洲國家,零電價的出現就很常見。(法新社)
「用電越多,賺得越多」歐洲特殊現象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2025年初,歐洲能源市場出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負電價引發了「用電越多,賺得越多」的熱議,彷彿發達國家正在享受發展中國家難以想像的「電費福利」。也由於電量供過於求,還出現了「你用電 我給錢」的局面。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負電價的頻發揭示了電網靈活性調控與儲能技術的不足,當前缺乏高效的電池技術來存儲多餘電力,使得發電商不得不在需求低谷時支付用戶用電。
專家指出,負電價並不意味著電力過剩,而是反映了可再生能源接入電網帶來的「消納問題」。據了解,因為電能無法儲存,生產與消費幾乎同步完成。風能和太陽能的波動性特徵導致某些時段供求錯配,特別是在光照充足或風力強勁且需求低谷時,負電價現象幾乎不可避免。
專家舉例,以德國來說,2024年其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高達62%,但電力系統不夠靈活的問題也隨之顯現,遠超全國用電需求,多餘電力無處消耗,只能透過負電價等極端手段維持市場平衡。就如同果農豐收後水果過剩,只好倒貼錢請人拿走,以避免浪費。
分析師指出,德國電力市場結構複雜,在1300多家電力經銷商中,約30%主要靠投機牟利,而非真正服務電力供應,加劇了價格波動。這些電廠提前將發電量掛牌交易,經銷商競價簽約後轉售或透過期貨交易獲利。這種機制吸引了投機者,他們將電力市場視為「賺錢遊樂場」,擾亂市場秩序。
負電價對發電商來說,就是一場利潤「屠殺」。 2024年,德國傳統火力發電企業因為負電價損失超過30億歐元,RWE、EnBW等大型能源企業不得不關閉部分煤炭機組來減少損失。
今年4月,芬蘭關停最後一座煤電廠,提前四年實現全面淘汰燃煤發電的目標。(擷取自中國社群平台)
芬蘭風電產能過剩 成歐洲「負電價之王」
在歐盟競價區域,17%的時間電價是負的。2024年芬蘭因風電產能過剩,以超過721小時的負電價時長,成了歐洲名副其實的「負電價之王」。德國去年負電價時間已達468小時、較前一年大幅增加60%;法國負電價時間達到356小時,西班牙也出現了全年247小時的負電價。這些數字擺明了歐洲電力市場存在著深層的結構性矛盾。
據報導,2025年1月2日,德國因風能發電量高達4000萬瓩、遠超需求,導致電價跌破零點,負值狀態持續4小時,當地發電商不得不向用戶支付費用,以消耗多餘的電力。隨著3月太陽能發電量的增加,負價格再次出現,尤其是在北歐和西歐國家。例如,瑞典出現負電價88次,波蘭出現負電價55次。
來到四月第三週,包括比利時、荷蘭、法國、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市場全出現了負電價,其中,荷蘭在4月20日下午1點的電價達到-57.90歐元/MWh(每千度),葡萄牙則創下-4.99歐元/MWh的歷史新低。。
《彭博》指出,歐洲能源交易所下個月的合約價格下跌 3.7% 至每兆瓦時(Megawatt,等於1千度)65.35 歐元。產業顧問公司 Ispex AG 的分析師 Matthias Apel 將這一下降歸因於天氣預報的最新變化,即五月初氣溫較低。
根據西班牙能源諮詢公司AleaSoft Energy Forecasting數據,葡萄牙和西班牙當週每日都記錄到零電價或負電價。
專家指出,歐盟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在2021至2024年間翻倍,使得在陽光充足的日子裡,電力供應遠超需求,進一步壓低了電價。此外,季節性趨勢也會影響電價走勢。其中,負電價通常在每年4月至8月期間,尤其是在復活節和五旬節等假日期間。
2024年歐洲的「日前時段」年翻一倍,創歷史新高。(擷取自中國社群平台)
2024年「日前時段」年翻一倍 創歷史新高
數據顯示,以近3年為例,歐洲在2022年時負電價現象相對罕見、僅佔全年時數的0.3%,但2023年已攀升至2.2%,2024年進一步來到6%;其中荷蘭為8%、芬蘭11%、西班牙12%。
根據蒙特爾分析公司(Montel Analytics)報告出,到2024年,歐洲將有4838個日前時段(periods of day-ahead)電價降至零或以下,創下歷史新高,這歸因於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需求低迷以及電網靈活性受限。值得注意的是,這總數幾乎是2023年所記錄的2442起的2倍。
分析師指出,所謂「一個period」並不是指「一天」,而是指一天中的一個小時或時段,這通常是每小時或每15分鐘一次。而歐洲「日前市場(day-ahead market)」通常是以每小時或每15分鐘一筆報價,進行電價預測與交易。
因此,若每小時一次,那一年則有8760個時段,若每15分鐘一次,一年有3萬5040個時段。分析師表示,在這些數萬個時段中,4838次電價降為零或負值,只佔其中一小部分,但已是歷來最多的紀錄。
今年初,歐洲能源市場的負電價引發了「用電越多,賺得越多」的熱議。(路透)
再生能源佔歐洲整體電力結構47%
截至2025年4月,歐洲多國仍是處於「負電價」現象,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在發電結構中占比迅速提升,導致在特定時段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分析師指出,歐洲最常出現零電價的地區,包括德國、荷蘭、丹麥、西班牙等可再生能源滲透率高的國家。時間點集中在中午太陽能高峰時段,以及週末(需求低)最常見。
能源數據專家表示,再生能源佔整體歐洲總電力結構的47%、創歷史新高。根據數據,2022年:再生能源佔歐盟電力結構的比例約為36%。2023年提升至44%,其中風能和太陽能首次合計提供27%的電力。2024年再生能源佔比進一步提升至47%,太陽能佔11%,風能首次超越天然氣,成為第二大電力來源
現今德國、丹麥和芬蘭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占比已超過50%,在天氣良好時,供應過剩問題尤為明顯。荷蘭也不例外,其太陽能裝置容量在2024年增長了14%、達到24GW。法國則在核電廠恢復的推動下,核能發電量反彈至24.7%,出口電力也來到22年來的最高水準。
與此同時,化石燃料佔整個歐洲發電總量的比例已降至25%以下。
專家指出,歐洲零電價頻創新高的三大主因,包括再生能源取代傳統發電,造成供給激增、電力需求疲軟以及電網靈活性不足。其中,再生能源供給激增將導致陸上與海上風電、太陽能裝置持續擴張,在供電高峰時段(如中午)出現電力過剩,將把把邊際發電成本壓至接近0或負值。
至於電力需求疲軟,在需求未能跟上供給之下,加劇電力價格下探。而電網靈活性不足,將導致跨國輸電受限、儲能設施不足、即時調度彈性低,無法有效吸收或移轉多餘綠電,恐將增加局部市場的零或負電價時段。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