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5-05 09:16

思想坦克》川普任期倒數的1350多天 台灣製造業該何去何從?

錢思敏
2025年5月5日 週一 上午9:01





川普對等關稅給予90天豁免期,未來幾個月,也許將成為製造業是否重新洗牌的關鍵期。(照片來源/白宮)
2025年4月底,《經濟學人》以「Only 1361 Days to Go」為封面,指出川普任期結束前所剩下的天數,而川普上台的第二任也才過百日,所造成全球經濟秩序的翻轉,引發全球各界的高度關注與憂慮。
對台灣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川普宣布對貿易逆差國課以「對等關稅」,對台稅率高達32%,遠超日本(24%)和韓國(26%)。雖然隨即提出暫緩90天執行,但這樣的舉措仍讓市場揣揣不安。
關稅陰影:製造業的困局
市場反應迅速而保守,美國客戶預期國內消費力道將會緊縮,特別是對於非必需品,下單動作趨於保守,多止於詢價階段,也不想增加備貨;非美市場客戶則尋求多方比價,同樣不急於下單。看似有90天緩衝提供喘息,有些轉單需求轉進,卻也讓市場觀望心理進一步深化,亦有些產品的整體訂單氛圍甚至陷入遲滯。
川普第一任期時,許多台廠已嘗試供應鏈重組,轉向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地設廠。然而,這波去中化佈局對中小企業說挑戰重重—管理困難、良率不穩,甚至最終選擇放棄自營工廠,轉單當地廠商。這些前車之鑑,也讓許多企業對再次「出走」感到卻步。
更棘手的是,即便在《美墨加協定》(USMCA)保障下,川普仍對加拿大與墨西哥的進口商品(除能源外)加徵25%關稅,雖然也持續延長豁免,但突顯的即便是「自由貿易夥伴」也難獲得絕對的保障。在這樣的全球格局下,企業更難以判斷哪裡才是真正穩定且可以放心的生產據點。
在等待川普再次宣布關稅開獎的90天,這段「緩衝期」並未帶來信心恢復,反而加深企業的不安與觀望情緒。許多製造業者開始重新思考:供應鏈究竟該堅守原地?還是再次出走?若走,又能去哪裡?甚至極端的選項也浮上檯面—出售廠房設備、全面關廠、結束營運。
無論是關稅或是匯率,近期的不確定性,廠商面對到的不僅是生產基地的選擇問題,更是生存或轉型的抉擇。未來幾個月,也許將成為製造業是否重新洗牌的關鍵期。
赴美與否:產業設廠的策略思考
當供應鏈移轉已成為企業規避高關稅的重要策略時,某些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製造商而言,美國本土成為首選設廠地點。首波遷移的是半導體產業及其供應鏈,台灣電子大廠亦已思考在德州、新墨西哥州等地啟動擴廠計畫,這類產業供應鏈的移轉幾乎毫無懸念。
但下一波會赴美設廠的產業會是哪些產業呢?
整體而言,適合赴美設廠的產業類型,需具備技術密集程度高、產品附加價值高、符合美國供應鏈自主需求,美國市場需求穩定且具官方政策支持。
像是高效能運算伺服器、醫療器材等高附加價值且可導入高度自動化的產品,或是美國的戰略產業(如航太、國防、生技、精密機械等)相關供應鏈,都具備赴美設廠的條件。
相對地,有些產業則不適合貿然赴美,特別是以下幾類,如工序複雜、仰賴人工的勞力密集型產業,像是成衣、鞋類、玩具等;或是價格競爭激烈、毛利低的產品,像是塑膠製品、日用品;抑或是單價偏低、但原料與運輸成本占比過高的產品,像是金屬製品。
這些產品在美國的生產成本難以控制,若無法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要不是暫停出貨,要不就會是虧本求售,導致虧損,因此,包括Nike、Adidas在內的76家品牌業者,已向川普政府請求豁免高達150%~220%的鞋類關稅。
赴美設廠需評估「適不適合」,而非單純的「應不應該」,每一個產業尋覓生產據點前,必須重新檢視自身條件、產品特性與市場需求做出策略判斷。除了從產業屬性判斷是否赴美設廠外,企業也必須從自身條件出發,思考在危機中如何自處與轉型。
危機中的轉機:製造業的生存抉擇
川普第二任期的關稅政策對台灣廠商既是壓力,也是轉機。面對關稅的高度不確定性,企業亟需重新盤整自身的營運策略,決定轉型、合併或是退出市場的時機與方式。
對部分企業,轉移供應鏈或改變生產據點,已不再是可行的選項。尤其是過去生產效益本就不彰的企業,原已考慮結束營運,如今面臨關稅壓力,更可能將「關廠」或「出售廠房」付諸實行。
選擇繼續根留台灣的企業,必須面對一個更加動盪且無法預測的市場。這類企業可從兩個層面思考調整方向,其一,產品策略,可考慮轉型生產品項、切入高單價或利基市場。其二,規模策略,收購待售廠房、擴大產能降低邊際成本、藉由併購整合他廠資源,包括土地、技術與人力,強化自身的整體競爭力。
在這場供應鏈震盪與市場重組之中,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反而有機會取得更強的價格談判力。因為隨著眾多競爭者的退場,市場上可選擇的產品品項與多樣性可能會減少,但也為具備彈性與應變能力的企業創造出新的機會。最終,這些策略與抉擇,將會決定誰能在市場震盪後穩住腳步,甚至成為新贏家。
面對新局:再造台灣製造業的角色定位
全球分工的格局已被川普打亂,這些倒數的日子,也許是重新定義台灣製造業角色的階段。未來不再只是「走或留」的二元選擇,廠商更需要發展彈性應對策略,短期除運用政府協助企業的各項政策支援外,中期需思考突破過去「小而美」的競爭思維,積極尋求產業橫向整合與垂直整合,探索與台廠組隊打團體戰,以擴大規模降低成本的方式,或是以海外布局發展區域供應鏈,強化彈性生產的合作模式,甚至進一步思考與日韓建立策略聯盟的可能性。危機入市,須以突破性思維面對未來變局。
(原始連結)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