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文/蘇元和
2025年5月5日 週一 上午8:51

為了增加國庫收入,美國總統川普試圖透過高關稅來解決貿易逆差。 圖:翻攝自X帳號@WhiteHouse
2025年美國國債到期總額高達9.2萬億美元,其中6.5萬億美元(相當於211兆3800億元新台幣)集中在6月到期,美國面臨這一大筆龐大債務壓力,雖然大多部分是美國前總統拜登時期標售的,然而龐大的償還數字已使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十分頭痛。為了增加國庫收入,他上演川劇變臉戲碼,試圖透過高關稅來解決貿易逆差,而這場國債危機引發市場擔憂美國經濟恐面臨衰退,也導致美元、美股和美債三殺的局面。
美國金融遊戲的真面目浮現?
不可諱言地說,6.5萬億美元國債到期,這不僅是一場財政危機的前奏,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貨幣戰爭。這背後所牽動的,不僅攸關聯準會是否開啟「印鈔機」,更是美元價值、黃金價格、全球金融秩序,甚至牽動著台灣產業、貿易市場的命運變化。
根據美國財政部2024年底數據,台灣是全球11大美債債主,規模達2904億美元(新台幣約9.58萬億元)。
美元貶值 債務的轉移成本遊戲
首先,美國「貶值美元」被市場視為是還債的手段。美元已步入長期貶值趨勢,自川普第二任就職以來,美元指數已下跌約9%,這代表美國將以更便宜的「實質價值」去償還到期的國債,相當於打了折扣。在這樣的貨幣政策背後,受傷的是全球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與企業,受益的卻是債台高築的美國政府。
舉例來說,若一年前借出1美元,如今只需償還實質價值0.9美元,這等於變相減債。這種策略一方面削減債務成本,另一方面卻讓美元資產與美元信用承受風險,市場信心崩潰時,債信危機將近。
雖然央行否認美國促新台幣升值,但也坦言央行已適時進場調節,引發網友開酸,自願就不算強迫。
川普關稅 貨幣與貿易雙重戰略
當川普宣布啟動「對等關稅」,表面上是為了貿易平衡,但更深層的目的是轉移焦點與時間,將市場壓力延後至7月,以爭取印鈔與重組資產結構的時間。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美股大跌前的震盪,往往伴隨著政策上的布局與資本家的資產轉移。
黃金飆漲 另一場美國的資產爭奪
黃金價格在這一波操作中成為關鍵角色。美國擁有全球最多的黃金儲備,官方儲備超過8133公噸,相當於德國、義大利與法國3國的總和。加上存放於美國的他國黃金,總量超過1.5萬公噸。當黃金價格飆升時,美國政府的資產帳面就會暴增,等同建立了一道對沖美元貶值的保護牆。宛如一場「印鈔還債—美元貶值—黃金升值—資產再膨脹」的戰略循環。
簡單說,美國讓手中持有的黃金升值,再利用這些「升值的資產」做為槓桿、信用或擔保工具,重新創造美元流動性。
FED的角色 表面縮表 實則放水
雖然聯準會(FED)表面「縮表」或不願明確釋放降息訊息,實際上可能透過「流動性工具」與未來可能的降息來開啟另一次資金潮。回顧2008年金融風暴與2020疫情,幾乎每一次美股重挫與美元下跌後,聯準會都會快速介入、降息、印鈔、救市。這使得美元在危機後反而變得更強勢,全球資金「低買高賣」的結構重演。
台灣與其他市場 被牽著鼻子走
當美元貶值,台幣升值,看似是一場「匯率紅利」,但實則是出口導向產業的致命打擊。尤其是半導體業,訂價以美元為主,但成本以台幣計算,若美元貶值,等同於營收縮水,利潤遭到侵蝕。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過去對此早有預警,這正是眼下台灣企業所面對的殘酷現實。
黃金熱潮是否為騙局?
當各國央行、機構與投資者瘋狂搶購黃金時,也不能忽略這可能是資本家的另一場布局。他們手中擁有實體黃金,又控制金融敘事權,等到黃金價格炒作至高點,是否會再一次「套現離場」,把資金轉回美國資產,重新進場美元與美股,值得警惕。
歷史是否重演?市場拭目以待
美國這場「債務—貶值—黃金—再膨脹」的金融操作,恐怕是自救也是收割。全球正在步入一場前所未有的資產重分配時代,而美國是否能成功再度重演2008或2020年的劇本,關鍵在於今年6至7月如何「平衡還債」與「市場穩定」。世界各國,尤其依賴出口的經濟體,更應審慎應對,避免成為大國貨幣戰爭下的犧牲品。
查看原文